Dance 舞蹈

《再生》Regeneration

表演資訊

照片集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 Regeneration

詳細介紹

他們那種極為緩慢、有時幾乎令人無法察覺的動作,營造出絕美而又異乎尋常的意象。

-先驅太陽報(Herald Sun)

師承舞踏宗師土方巽、大野一雄及德國新舞蹈魏格曼,永子與高麗傳承且發展出特有的舞踏表演細膩風格,永子與高麗曾獲「貝絲成就獎」、「麥克阿瑟藝術天才獎」「美國舞蹈藝術節現代舞終生貢獻獎」等多項國際大獎的肯定。《再生》是他們將三段編舞:掠奪(Raven)、夜潮(Night Tide)、及白色之舞/破繭而出(White Dance/Moth)所組合而成的舞作。作品裡融合了傳統的日本舞蹈、現代舞蹈、表演藝術、電視、及戲服設計,發展出一套超越世俗或常規的獨特表演方式,「來自於寂靜、形體、光線及音響,所創造出來的行動劇場」,帶給觀眾目不轉睛地讚嘆。

Their slowed-down movements, sometimes almost imperceptible, create both beautiful and bizarre images.

-Herald Sun

While continuing the legacy of Butoh masters, Tatsumi Hijikata and Kazuo Ohno, and German pioneer of new dance, Mary Wigman, Eiko & Koma have also developed a unique and delicate style of their own, which has been receive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Bessie Award”, “MacArthur Foundation’s Genius Award”, “American Dance Festival Award for Lifetime Contribution”, and many other international awards. Rebirth is comprised of three sections of choreographed dance: Raven, Night Tide, and White/Dance. In the work, traditional Japanese dance, modern dance, the performing arts, television, and costume design are integra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que method of performance that transcends the mundane and routin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dance presentation it provides captivating “action theater constructed from silence, shapes, light, and sound.” (During the performance period, an exhibition will also be held at TNUA’s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關於永子與高麗

當永子與高麗在1971年加入日本舞踏宗師的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舞團時,兩人還是法律及政治系的學生;但次年他們即以獨立藝術家身份在東京區域活動,並從另一舞踏宗師大野一雄(Kazuo Ohno)學習,而大野與土方兩人都是日本戰後六○年代前衛劇運的中堅份子。永子與高麗的合作雖始於實驗性質,終究發展為最佳舞台與生活伙伴。

永子與高麗對日本傳統舞蹈及戲劇形式沒有深入的研究,他們較偏好自己編舞、自己演出的方式。他們對由包浩斯(Bauhaus)運動在美術、建築場域掀起狂瀾而引發的德國新舞蹈(Neue Tanz)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一心探索非語言性表現的劇場本質。1972年他們前往德國漢諾威(Hanover)隨瑪麗.魏格曼的學生瑪雅.希米爾(Manja Chmiel)習舞。次年又搬往阿姆斯特丹,巡迴演出於瑞士、德國、荷蘭及突尼西亞等國。

永子與高麗在美國首次演出的作品是1976年的《白色之舞》(White Dance),從此以後他們陸續在在北美、歐陸及日本各地的劇場、大學、博物館、藝廊及藝術節中發表作品,包括《貂皮》(Fur Seal)、《雞啼之前》(Before the Cock Crows)、《撲動如黑》(Fluttering Black)、《三部曲》(Trilogy)、《穀》(Grain)、《樑》(Beam)、《輓歌》(Elegy)、《夜潮》(Night Tide)、 《渴》(Thirst)、《河邊》(By the River) 、《新月故事》(New Moon Stories)、《樹》(Tree)、《管道》(Canal)、《銹》(Rust)、《記憶》(Memory) 、《過程》 (Passage) 、《土地》(Land) 、《風》(Wind) 、《遠》(Distant) 、《河》(River)和《回聲》(Echo)等。

其中1995年的《河》,與視覺藝術家是朱德‧懷斯伯(Judd Weisberg)一起合作探索戶外空間。同年的《回聲》是日本協會(The Japan Society)的委創作品,也是倆人合作二十年的標記。1997年鏡框舞台版本的《河》本由日本作曲家佐藤聰明(Somei Satoh)的弦樂四重奏擔任配樂,在洛杉磯、布宜諾斯艾利斯、舊金山及紐約下一波藝術節中則由著名的克羅諾斯四重奏(Kronos Quartet)現場伴奏。1998年他們的「赤裸:不斷衍生的裝置展」(Naked: living installation)作品《呼吸》(Breath)在紐約惠特尼藝術館展出,次年在甘迺迪中心推出新作《脈搏》(Pulse)。

永子與高麗少數為其它團體編創的作品,包括1986年聯合舞團(CoDanceCo)的《碎片》(Broken Pieces),及1993與1994年為匹茲堡舞蹈合金藝術節(Dance Alloy)所演出的《夢》(Dream)。

另外,舞蹈錄影帶也是他們觀眾溝通的管道之一,「觸角」(Tentacle)、「骨夢」(Bone Dream)、「沉迷」(Wallow)、「悲悼」(Lament)、「表殼」(Husk)及「回流」(Undertow)等作品均可租售。其中「回流」是和詹姆士‧拜恩(James Byrne)的合作演出,1989年於「離心實況轉播」(Alive from Off Center)節目中播放。

永子與高麗有美國的永久居留權,現居紐約並定期演出,也開辦內容精彩的「Delicious Movement Workshops」。1984年獲頒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最高藝術榮譽獎,及1984與1990年的「貝絲傑出獎」。1996年更獲授「麥克阿瑟藝術天才獎」(MacArthur Fellowship for Genius),這是該基金會十五年以來首次由兩人同時獲獎,共榮耀。

(關於永子與高麗介紹資料來源: www.novelhall.org.tw

  • 講座/日本Eiko&Koma大師講座

    ◎ 時間:10/1(Tue.)19 : 30
    ◎ 地點: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 報名資訊洽詢電話:(02)2893-8745

    ※示範講座限100名(預約報名,優先報名前20名得參與台上示範學習生資格。)

  • 展覽/Video Installation Residue by Eiko&Koma

    ◎ 時間:10/4(Fri.)~10/13(Sun.)(配合關渡美術館開放時間)
    ◎ 地點:關渡美術館 11/2 展覽室
    ◎ 說明:裝置影像包含 Eiko 親自剪接自1976年到2012年的所有舞蹈影像作品及演出紀錄的片段。透過影像,希望探索人們對現場表演、記憶及想像混合的狀態,更希望觀眾發覺演出紋理與影像觀賞之間的微小差別。

    The installation comprises several dance for camera, a video medley of all the works from 1976 through 2012 and other documentary footage edited by Eiko. . the installation will explore ways people can remember and imagine live performance as well as personally "tasting' texture and nuances that are particular to the works by Eiko&Koma.